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進下,安徽面臨對接龍頭城市上海創新溢出、打造長三角高端制造配套基地、科技創新共同體產業化基地和促進創新創業生態及營商環境等高對接長三角核心區的重大機遇,我省可通過高質量推進合肥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聯合共建項目、創新雙向飛地合作模式、推進人才生態及營商環境對標滬蘇浙等具體舉措,提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貢獻度。今天我們請到了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吳妍妍老師,一起暢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安徽機遇和政策建議。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即將落地實施。區域一體化的本質是各行政單元之間,通過改革和開放,逐步消除各種阻礙資源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通過共同合作、競相開放和充分競爭的過程實現共同發展。作為長三角一市三省之一,安徽應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和動能,在破除各類體制制度障礙的過程中借勢而為,揚長補短,深度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合作,努力提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貢獻度。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長三角打造創新共同體、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力量。合肥擁有中科大和合肥物質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及科研院所,已建、在建和謀劃籌建大科學裝置群超過8個,研究實力國際領先的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國家級實驗室籌建有效推進,發起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已匯集一批頂尖大科研團隊和國際一流人才隊伍,量子產業、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國內領先。國家基礎研究和面向重大戰略需求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合肥大科研生態群落建設已現雛形。

安徽對接創新溢出、打造長三角高端制造業配套基地、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產業化基地的新機遇。日前召開的審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政治局會議要求一市三省增強“一體化”意識,加強互動合作,為四地合作共建共享提供了重大政策機遇和全新動能。長三角區域合作進入深層次領域,各類規劃對接對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市場體系開放開發、制度對標融合等協同發展工作全面深度推進。龍頭城市上海的主動作為和積極開放。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2019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表示,要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功能,更多著眼兄弟省市的需求,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全力以赴推進一體化國家戰略落地落實,目前正“緊鑼密鼓”共同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相關規劃和制度設計。
高質量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強化合肥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功能,以共建一體化戰略項目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繼續加強重大創新載體建設,依托超大硬件設施群,集聚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科研機構群。國家實驗室籌設堅持小核心、大協作,以最強最優單位為核心,吸納和帶動一大批重點科研基地參與,成為我國在相關領域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載體和研究基地。加快設立與國家戰略性科研計劃相銜接、催生未來產業的重大專項規劃和關鍵技術攻關計劃。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承擔國家科技計劃任務給予高比例支持。
落地安徽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統籌綜合性科學中心轉移轉化工作。依托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產業轉化平臺,對標國際一流技術轉移機構運營模式,簡化和重構技術轉移流程,打造專業化、品牌化、實體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參照硅谷等地做法,明確科技成果單位、成果發明人與技術轉移專門機構間的具體分配比例。
聯合共建一批世界級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最新科技資源、信息數據庫。合肥與張江兩中心展開戰略合作,以核心科學家為主體組織大科研團隊,協同國內高校院所和企業優勢力量,組建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大規?;瘶嫾?。依托合肥熱核聚變研究領先優勢和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建立更穩定、包容、靈活的合作架構和交流機制,建設世界主要核聚變研究基地。共建長三角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門戶網站,大科學裝置群向長三角用戶免費開放。共同編制長三角國際科技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爭取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聯合舉辦國際大型論壇等活動。

梳理安徽高校院所和企業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的學科分布與地區分布,統籌和依托我省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的優勢領域和前沿學科,參與長三角“卡脖子”領域重大項目聯合攻關。依托G60產業聯盟以及產融結合聯盟,共編相關產業關鍵技術導引,組織整零協作(零件和完整產品生產協作)等方式聯合攻關。共建長三角技術市場,依托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等高水平孵化基地,引進承接上海、杭州創業投資、股權基金等資本溢出。
借鑒全球巨型城市群多中心、多層次網絡型結構發展的路徑,統籌推進全省“一圈一帶三區”發展,從交通、制造、科創、金融、空間生態五個角度明確定位。以濱湖科學城建設引領,探索人口千萬級以上合肥大都市區發展,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核心圈,強化副中心城市科創、先進制造、金融功能,提升安徽影響力和美譽度。
在加強研究、積極主動對接,創新雙向飛地合作模式,統籌共建先進制造配套基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重點謀劃布局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核心功能的非核心環節的承接平臺。探索“上海孵化--本地生產”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培育模式。
全面對接,對標長三角核心區創新創業人才生態和營商環境,持續推進制度創新與一體化對接。安徽培育生成內生動力、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針對人才生態和民營經濟的制度創新與一體化對接。

依托重大基礎設施群、國家實驗室和交叉前沿平臺,吸附匯聚一大批高端研究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繼續打造和提升國家雙創基地、新型研究院、高水平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特色小鎮等多層次、多樣化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力。重視建立處于25-40歲“創新活躍期”的青年精英人才“培、引、留”機制。以產業功能區和引進人才密集地區為重點,高質量高標準配套基礎教育學校。
實施“營商環境對標年”,在創優“四最營商環境”的基礎上,以世界銀行評價標準評估安徽“放管服”改革績效,對標滬蘇浙。